本字幕由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独家AI字幕技术生成
大家好
我是本期主播段思玉
今天呢
我们和大家分享的书是李玉红的冷静的暗房
作者李玉红是台湾学者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艺术硕士
主修的是电影制作
后来呢
在悉尼科技大学攻读创作艺术博士
研究摄影美学中的决定性瞬间
他发表过大量的旅行文学和摄影作品
比如说欧洲的领导、冰岛日记、眼睛的秘境、动物狂想曲等等
多次获得国际摄影奖
今天我们要读的冷静的暗房
作者会告诉我们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种悼念
前不久和一个台湾朋友聊天
说起现在一些八零后的台湾年轻作家
有一回
他带了几个年轻女孩儿去一位文坛老前辈家做客
一进门就看到桌上放了个纸甲减
女孩儿们都光脚穿着凉鞋
忽然兴奋起来
这个指甲剪好特别
我想接下来剪一下脚指甲行不行
老前辈呆住了
你就在我客厅剪脚趾甲
是啊
女孩儿还真的捡起来
边减边夸好用
旁边的女孩儿说
真的吗
那我也要剪剪看
结果五个女孩儿第一次去老前辈家做客
就在他家客厅里先剪了一轮只假
而且整个过程都拍照记录下来了
这里想说的重点其实不是剪指甲
而是拍照
我发现八零后和九零后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喜欢拍照
无论什么场合
什么时间都拼命想要记录下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当然
如今拍照片也太容易了
甚至不需要专门的照相机、手机就够了
而且又有那么多发布照片的渠道
有博客或MSN
还可以通过彩信广为散发
这是一个影像泛滥成灾的时代
要了解这样一个时代
首先必须了解到底什么是摄影
这个问题很多西方美学家都研究过
台湾年轻学者
李玉红在冷静的暗访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试图从旧有秩序中发现新的摄影元素
并结合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独特环境
融入美学与哲学的论证
厘清了许多关于摄影的重要命题
比如书名冷静的暗房
就意味着就有地摄影时代的消失
暗房日趋沉静
其中的药水与放大机已渐渐不再使用了
几乎所有的摄影者都迎向现代之光
而那到现代之光
是由数码构成的科技进步使得数码摄影成为极其普遍的记录方式
但在作者看来
摄影数码化使得人们舍本逐末
往往忘却了摄影的目的
而陷入一种僵化的思考逻辑
将传统摄影拱手让于数码世界
网络传播也取代了旧有的沟通模式
摄影的未来将如何发展
已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
作者本身也是位摄影家
说的关注点既有类似田野考察的课题
也关注当下流行的摄影形式
如婚纱摄影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
现在大陆越来越多的婚纱摄影公司都标榜他们的摄影师是台湾人或声称是台子
而这个潮流其实早几年就在香港出现了
很多香港新人结婚
会特地跑到台湾去拍婚纱照
台湾的婚纱摄影公司确实非常特别
经营方式是全世界没有过的
他声称全包
比如新郎新娘穿什么衣服
住什么酒店
在哪里拍照
整个旅程从吃穿到选景全部包下来
这个模式最后在整个华人圈子里大行其道
由婚纱摄影公司
作者居然想到了美国的纪实摄影先驱保罗史川德
这是一个很有人文色彩的左翼摄影师
他的方法与法国的布列松不同
布列松讲究决定性瞬间
为了这个瞬间
他可以等待
也许几个小时才拍一张照片
使穿得不一样
他会像个记者一样去访问被摄者
跟他们聊天
最后引导对方走向他早就等待的那一刻
等待着被摄者说出某一段话
捕捉到自己想要的种种表情和神态动作
台湾的婚纱摄影也是如此
他们设计整个环境
而这个环境是人工营造出来的
比如弄一个欧洲古堡一样的建筑
好像照片真的是在欧洲拍摄的一样
或者找到一些很美的地方
像一大片薰衣草田
同时在技巧上
他们也会大量使用滤镜
营造气氛
这种经验累积变形成了台湾婚纱摄影的特征
但这种婚纱摄影与史川德的最大区别在于
使穿得与被摄者的关系可能更深入
他会先跟他们聊很长时间
耐心沟通
而一个婚纱摄影师可能连新人的名字都不知道
因为那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他不需要认识你
他只要把你带进早就设计好的环境里
拍出特殊效果的照片就行了
经过化妆的新人们笑得很开怀
或者依照摄影师的只是表现得若有所思
他们穿着这辈子可能只会穿一次的欧式礼服
在夕阳下看海
但我们却无法从这样的照片里看到这些人的真实故事
对于照片中的人而言
这或许也是最诡异的地方
照片中的那个人真的是我妈
站在我旁边的那个人真的是即将与我结婚的人吗
20年后
也许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
他们就是原来那些照片中的主角
婚纱摄影是一种特别的摄影形式
相比之下
日常生活中那种随时随地的snap shots 又是什么呢
作者提醒我们
摄影其实是一种与死亡有关的东西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段一段过去的
而且永不回头
摄影就捕捉了那即将永远消失的一刻
留住了他
而这一刹那对我们而言是很残酷的
如果老去之后
再看到那一刻
那个年轻的死掉的我该如何唏嘘不已呢
这种死亡在那一瞬间被捕捉下来
就好像预支了这个被拍的人
终有一天会真的死去
我们天天拍这些snap shots
就是天天记录各种各样的死亡时刻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种悼念
好了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
后续内容更加精彩
欢迎您的收听